修订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3-03-05 浏览次数:


    

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

关于修订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高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随着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过去专业范围较窄、文化素质教育薄弱、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归属不够规范等弊端,建立专业口径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决定对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修订,从2010级学生开始执行。现就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提高能力”的培养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培养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在政府部门、学校、研究院等事业、企业单位从事生产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具有现代意识,具有实践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和要求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培养方案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控制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大力推行素质拓展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设置要规范、合理。要大胆革新,撤销、压缩、合并部分课程,规范课程名称和课程归属,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出现。要精心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要面向知识经济、面向信息社会、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将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中去。

()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正确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知识整合与衔接;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修读的灵活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在达到国家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前提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发挥我校各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在学科基础、实践训练、外语教学等方面突出各专业的特色,丰富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学生应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观与就业观,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及联系群众、严谨务实的作风;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献身的精神。

(二)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广的业务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本专业有关学科的新发展、新成就,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掌握文献检索及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四、学制和学位

我校本科专业学制一般为4年,符合规定条件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五、学时学分设置和课程结构

(一)学时学分总体要求

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课内总学分控制在138学分左右,其中理、工、农等理工类专业总学时和总学分可适当提高,但以不超过2600学时为宜。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生产劳动、毕业论文等)累计学时(学分):理、工、农等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学分)的25%,经、管、文等文史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学分)的15%

(二)学分计算方法

1、课程教学:每18学时计1学分。低于18学时不单独设课。

2、实践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每1周计1学分。

(三)课程结构

根据课程性质,本科专业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约占所有课程的70%。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约占所有课程的30%

1、必修课

1公共课。由全校统一规定,约占所有课程的25%。主要课程如下:

①《大学英语》:第1234学期各安排54学时,共计216学时(12学分)。

②《大学体育》:第1234学期各安排27学时,共计108学时(6学分)。

③《军事理论》:安排在第1或第2学期,共计27学时(1.5学分)。各专业学生的具体上课学期由军体部提出开课方案与各学院商定。

④《形势与政策》:第13学期各安排18学时,共计36学时(其中包含一定学时的江西省情教育内容),2学分。

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6学时(2学分),上述二门课程安排在第1或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4学时(3学分),上述二门课程安排在第3或第4学期。各专业学生的具体上课学期由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提出开课方案与各学院商定。

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36学时(2学分),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安排在第2学期,第二部分安排在第7学期。各专业学生的具体上课学期由招生就业处提出开课方案与各学院商定。

⑦《大学语文》:27学时(1.5学分),安排在第1学期。

⑧《计算机应用基础》:36学时(2学分),安排在第1学期。

2基础课

按学科大类进行设置,各学科大类内基础课应基本统一,约占所有课程的30%。以下二门基础课程必须开设:

①《visual basic 语言程序设计》:36学时(2学分),理、工、农等理工类专业开设,安排在第2学期。

②《visual foxpro 数据库》:36学时(2学分),经、管、文等文史类专业开设,安排在第2学期。

3)专业课

专业课为本专业最核心的课程,约占所有课程的15%

2、选修课

1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体现本专业内涵和特色、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生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由各学院根据专业培养要求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专业选修课按课程组来设立,每组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选择和开设。专业选修课总学分为28学分左右。以下三门专业选修课程必须开设:

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8学时(1学分),各专业必选,于第3或第4学期开设。

②《文献检索与利用》18学时(1学分),各专业必选,于第5或第6学期开设。